未来科学教育 科学精神不能缺位

发布时间: 2018-08-17 出处: 科技日报 

    未来已来,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应该是怎样?8月16日,2018科学教育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国内外的4名专家围绕主题畅谈科学教育。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教授表示,在未来科学教育中需特别重视科学精神。

    龚克教授做了题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的演讲,他认为,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而未来科学应是生态文明下的科学、是负责任的科学、是交叉发展的科学、是密集创新的科学。在这四点中,他特别强调了“负责任”。

    “负责任地开展科研、坚持求真的科学精神、不容任何虚假。”龚克语重心长地说,没有科研诚信就不是科学。在此,他还引用了达尔文的话——“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他说,近几十年来,在科学界出现了一些丑闻,就是因为不讲科学精神。龚克给在场的听众举例被评为韩国“第一科学家”的黄禹锡事件。黄禹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先后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成果轰动一时,但随后《科学》杂志宣布其论文造假,首尔大学宣布其实验数据为伪造的。大学将其解聘、政府撤销其荣誉、法院判处其两年徒刑。“他的悲剧不在于知识缺乏、能力不足,而在于其背离了科学精神。”龚克说。

    “科学精神还要在求真基础上求善,把人文关怀融入科学。”龚克举例,瘦肉精事件就是没有科学精神的教训。上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瘦肉的需要,瘦肉精的研究成为了重点课题之一,当时国内某校许教授的研究组发现了瘦肉精的毒副作用,但发表论文时并未提及。到了上世纪90年代,瘦肉精中毒事件多次发生,各国都明令禁用瘦肉精。如果当年许教授课题组能够真实和负责任地揭示其毒副作用,完全可能为人类作出比“瘦肉精”大得多的贡献。

    “在过去,科学家被允许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但现在不同,他必须仔细检查他的研究成果是有利还是有害的。他必须承担责任的原因是因为他比任何一般的人都事先更深入地知道他的发现可能带来的后果”。龚克引用了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的一句话来说明责任的重要。

    在谈到我国的科学教育时,龚克表示,以前我国教育有很强的指令性,一是比较重于科学的知识方面,而轻于它的精神方面。教育方法上灌输多,主动吸纳少。如何克服这样的不足,他建议未来科学教育,在传播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方法的同时,还应该特别重视强化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主动性,以启发互动取代灌输管束模式;拓宽数理基础,支持跨专业学科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育者起决定作用。

    专家 点评

    学校科学教育的水平,取决于学校的做法,也决定了下一代在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学能力方面的水平。科学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学生。

    现在有一种不太好的趋向,谁在科学教育中赶时髦,谁的科学教育就做得好。很多学校和老师在教育培养学生时,一味强调发扬特长,以获奖为目标,而忽略基础课程的培养。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不是今天的获奖者。

    短期的功利主义,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科技教育要建立全过程的培养机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为了个性发展而牺牲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