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最美科技工作者①李余仙:让科学教育变得跟“魔术”一样好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探索创新、科技的道路上,中山有这么一批人长期奋战在一线,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企业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科学普及、环境保护等科技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科技报国之志,展现科技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即日起,本报推出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组织开展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中山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向读者讲述10名2022年中山“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的故事。
用一根牙签靠在另外一根牙签上,其中一根便有节奏地弹跳了起来,像是在指尖“翩翩起舞”。只需要两根小牙签,东区柏苑中心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李余仙就能随时对外展示这个“会跳舞的牙签”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深耕教育行业二十余年,李余仙不仅熟练掌握多种趣味小魔术,瞬间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致力于运用“STEM”学习项目、项目式学习,让科学教育变得跟“魔术”一样好玩。本月,李余仙入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名单,并获评中山“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
▲李余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半路出家”教科学,苦修行只为调动学生兴趣
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之前,李余仙原是教语文的。2008年,国内科学教育、素质教育开始普及,校长把李余仙叫去谈话。“学校的科学教育要选领头人,你年轻、有想法、有干劲,由你来挑这个重担怎么样?”回忆往事,李余仙历历在目。
不同学科教学有共性也有个性,李余仙开始思索如何教学。因为科学知识欠缺、手头上没有相关教学资源等困难,李余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由于骨子里具有爱挑战、敢拼搏、不服输的精神,李余仙通过实践悟出了一点门道:要想在科学教育上站稳脚跟,就得“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手一起抓。
为调动学生们的兴趣,李余仙充分利用教材、科普书籍、网络资源,并通过不断打磨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动手”和“体验”的机会。“会吸水的杯子”“会跳舞的牙签”这些小魔术、趣味实验会经常出现在课堂上,令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往往一节课结束后,同学们还围着李余仙,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除了开好开足科学课之外,李余仙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扩大科学教育的影响范围。他带领教师团队打造出“DI创新思维社团”“创意搭建社团”等多个社团;带领学生拿下了“全国DI创新思维竞赛团体金奖”“全国创意赛团体金奖”等各级科普类竞赛的荣誉;他本人也因此获得“全国创新型优秀教师”“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等荣誉称号。
▋携团队走科学特色教育道路,重发展链接多方教育资源
取得一定成绩后,李余仙有点儿飘飘然,但很快,就有人指出:“李老师,你现在做的科学课程只是图个热闹而已,没有深度,特色也不明显,别人要效仿是分分钟的事情。”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顶,让李余仙意识到,自己需要走出一条特色的科学教育之路。
那段时间,李余仙苦思无果,便一头扎入书堆里寻求答案。一段时间后,他在和学校的科学教师团队聊天时,终于找到了答案——科创STEM教育项目,与普通的教学项目不同,该项目融合多门学科知识,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而且能学以致用,令枯燥的课本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
就拿“观看蝉蜕”这一件单独的事情来说,在科创STEM教育下,学生们是抱着认识、了解并解决问题的想法去参加的,而不是在传统教育下,只是单独获取知识本身。“养成这种思维模式后,学生们今后不用老师督促,他也会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李余仙说。创意搭建课程实施以来,深得学生好评,李余仙还先后主编或参编了共6册省级教材,配套课程使用。
2021年,广东省李余仙名教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是全省5个科学名师工作室之一。依托该工作室,李余仙链接了多方教育资源,吸引全国科学教育名家,并且大力开展创客教育、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通过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以及智能技术学习,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深知,我取得的一些成绩得益于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更得益于师友的帮助。今后,我会好好珍惜这份荣誉,在科学教育探索路上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将科教人不畏难的精神传承下去。”李余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