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拥抱“黄金内湾”,中山吹响省级实验区建设号角

发布时间: 2022-08-13 出处: 南方日报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历史将铭记这一天。

8月12日,中共中山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抢抓“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抢抓深中通道即将建成通车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

2022年8月12日,中山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召开。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此时,距省委深改委正式对外发布广东省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任务,刚好满月。

“要把实验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这是立足世界级湾区建设的宏伟蓝图——

省委深改委强调,中山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容错激励机制,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牵引推动实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我们要焕发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激情和干劲,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啃下硬骨头,拿出更多实招、硬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实验区建设,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不负未来、不负中山人民。”这是新时代中山人开辟未来的壮志雄心——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大会上号召,必须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日夜兼程、披星戴月,全力以赴把实验区建设好,续写“广东四小虎”的光荣与梦想。

波光升腾,五桂风景多锦绣;长风浩荡,乘势而上跨珠江。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受访者供图

跨越珠江口需要多久?

对于珠江东西两岸的居民而言,是90分钟的车程和30分钟的期待——从现有的通行条件看,通过虎门大桥往广深沿江高速,90分钟是交通无拥堵状态下的理想行车时间;2年后,待深中通道建成通车,这个时间有望缩短至30分钟。

对于珠江两岸的区域协同发展而言,是长达10多年的期盼——从2008年启动深圳至中山跨海通道研究,到2012年9月省政府批复珠江口跨江通道统筹规划,再到2016年12月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动工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的步伐,随着深中通道建设的推进不断推向纵深。

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要“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公布,将“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作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2022年5月,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带动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市的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协同探索;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2022年7月,省委深改委公布,广东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要求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这是着眼于大湾区建设全局的长远布局。

长期以来,珠江口东岸强、西岸弱的不平衡不协调发展问题突出。在珠江东岸,仅深圳、东莞两市的GDP ,相当于珠江口西岸珠海、中山两市的4倍。由于交通设施、创新资源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东强西弱”是珠三角经济圈长期以来亟待破解的难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城市群的抱团、聚力发展方向愈来愈明确,而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提出,无疑是广东在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积厚成势的重要一笔。

8月珠江,水涨船高。行驶在广深沿江高速,珠江碧波之上,深中通道中山大桥清晰可见,如巨大“竖琴”矗立于江海中。超级工程进程不断推进,奏响了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建设强音。

号角催人奋进。8月10日,郭文海与中山市市长肖展欣率中山市党政代表团到深圳市考察——这是中山获批“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之后,深圳和中山两市党政代表团的首次交流。

“深圳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与中山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汇聚更多企业、资本、人才,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会见代表团一行并进行座谈时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力支持“六个一体化”工作谋深做实。

以“六个一体化”破题,带着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时代命题,深中两地握手,打开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步步推进,全方位、开创性的改革开放之路,再一次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演;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将从新时期的深中“双城记”开始。


受访者供图

破题解困的密码在哪里?

近代以来,这声振聋发聩的追问就回荡在伶仃洋畔——

从岐澳古道走来,郑观应先生喊出“商战重于兵战”,实业救国之思唤醒千百万沉睡灵魂;自翠亨村走向世界,孙中山先生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实业计划》启迪后人;三乡雍陌村罗三妹山上,刻在巨石上的“不走回头路”铭文则唱响改革开放最强音……在这片珠江海域,有关“进取”“改革”“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

马克思曾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个城市在不同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今日中山,该如何从转型升级的挑战中杀出重围、迎接首个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机遇?又该怎样拿出百倍的勇气和智慧,应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的挑战?

机遇从不会给因循守旧的人带来奇迹。扭转乾坤的新局面、豁然生动的新气象,必然孕育于锐意变革的勇气之中。

“中山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一定会发自内心关心呵护企业家,发自内心高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从郭文海履职中山第一个工作起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到全市“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的召开,再到打响低效工业园改造、大兵团作战治水攻坚战……近期以来,中山做了不少事,但终归是一件事:围绕深中通道建成通车这一历史节点,全面学习、拥抱深圳,以深中一体化探路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

正在施工的深中通道。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比如,拿出50亿元鼓励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全市铺开低效工业园改造,推出160项改革举措优化营商环境,把深圳产业的延长链、配套链落在中山大地上。

比如,与广州、深圳、东莞等多个城市建立了合作机制,设立“跨域通办”服务窗口,并在广东政务服务网上设立“省内通办”专区,实现291个事项“省内通办”。

更多的变化正在发生。

——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主动学习深圳,打造深中一体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中山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改革的“头号工程”,目的是“让企业、资本、人才、居民都感受到深中同城的便利”,推动两城办事创业条件“无差别”。

——深入推进产业一体化,推动与深圳产业协同发展。当前,中山正大力推动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计划年内拆除整理1.3万亩、三年拆除整理6万亩,腾出高质量发展空间,深入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特别是56个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以总部在深圳,制造基地、生产工厂在中山的合作模式,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推进交通一体化,让深圳等东岸城市资源辐射中山每一寸土地。中山正探索深中通道通行优惠机制,加快建设深中公交枢纽站场,开通与深圳之间的高频次跨市公交,通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建设,创新中山港与深圳盐田港、蛇口港以及广州南沙港合作机制,推动中山支线港与大湾区枢纽港协同联动。

——深入推进创新一体化,与深圳共享创新人才和资源。中山提出以翠亨新区和火炬开发区为“东承”桥头堡,积极推动与深圳等城市创新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协同布局,打造珠江口西岸创新高地。

——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共治共享先行先试。中山正全面深化“智慧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推动深中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建设合作和数据共享,实现两地社会治理“一网统管”。

——深入推进规划一体化,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精品城市。“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中山将探索与深圳共同设立规划委员会,加强深中两市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对接融合,特别要推动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与前海总体规划对接。同时,以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为契机,探索建设跨江发展轴,共同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上述“六个一体化”,是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破题口,也是“方法论”。以变革推开机遇的大门,以不破不还的决心行进,在这大有可为的时代,中山必须拿出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强的信心开路。

“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是中山的历史性机遇,是中山直面问题,攻坚克难,凤凰涅槃,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是我们的主要抓手!”在奋进中发展,于变革中新生——

深中一体化,向着更开阔的水域破浪前行。


受访者供图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

全省首个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改革创新实验区落子中山,有何深意?

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珠江口延续了40多年的发展逻辑,得以重塑。

新的改革时间,从这里开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犹记得,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敢为人先”闯关夺隘,到“广东四小虎”的名扬四海,中山人民多少胼手胝足的奋斗绘就了美好生活的画卷,多少埋头苦干的付出推动中山破浪前行。

“今天不奋斗,明天就是空想。”2022年,一个扬帆再起航的重要年份。乘势而上开新局,中山如何担起历史使命?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继批复顺德、广州开发区、深圳、南海和东莞等5个改革创新实验区后,省委将又一个重大改革创新试验田放在中山,是地理区位使然,是历史机遇使然,是改革破题使然。

对中山来说,这是一次改革蝶变的历史性机遇;对于大湾区而言,这是立足全局的一次融合发展实验。作为全省首个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改革创新实验区,它书写在新时期世界级湾区建设的融合发展历程里,书写在改革开放前沿又一次创新探索征途上,书写在珠江东西两岸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便利”的不变追求里……

“万事在于人,实验区建设目标任务已经非常清晰,接下来那就是干。不干,一切规划都是空中楼阁。”郭文海强调,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绝不是拿来炫耀的“光环”,而是省委、省政府强力支持中山解决突破制约全市发展瓶颈、主要矛盾的主要抓手。建设实验区的最终目的,是为大湾区一体化先行先试。

如何破题?

——深圳需要什么,中山就提供什么。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山在提出全面“拥抱”深圳同时,也注重提出全面“学习”深圳。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我们要之以细、谋之以深、谋之以远,全面学习对接深圳,带动中山发展。”今年以来,中山市委组织部开展“向深圳学习”系列干部培训活动,选派市管干部到深圳参加培训班、邀请深圳师资到中山授课等,通过多种培训形式让中山干部学好深圳先进经验;随后,由市领导牵头成立六个专班,分别赴深圳深入学习对接,初步形成六个一体化行动方案;8月10日,郭文海、肖展欣率党政代表团赴深圳考察交流,就如何建设实验区、推进六个一体化与深圳市委、市政府进行深入学习交流。

“学习”是对标先进,也是了解诉求。中山拿出了诚意,更拿出了决心。

在推动“六个一体化”方案中,产业一体化发展尤其值得关注。郭文海多次在公开场合有个表态:中山与深圳的产业一体化,是立足深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基础上的强链、补链布局,目的,是和深圳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中山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上,“深度参与深圳产业链分工及未来产业布局”有了更明确的阐述,包括深入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特别是56个产业链链主企业,全面推动以总部在深圳,制造基地、生产工厂在中山的合作模式,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光电光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就计划,中山将主动与深圳共建一批链主企业专业配套园区,加快推动与深圳一体规划建设和产业链联合招商,携手引进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共同做大增量。

这也是中山为什么在2022年首个工作日举行首批低效工业园改造动工仪式的原因——立足为深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保障,中山必须加快破解土地碎片化、低效利用等问题,腾出足够产业空间。

中山吹响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号角。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以改革的思维多途径破解土地瓶颈,中山已明确了调子:只要有利于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的,就大胆先行先试,特别要针对中山土地私人化、碎片化问题,充分利用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政策红利,探索出有效路径,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有破有立。与此同时,万亩千亩现代主题产业园也在加快规划建设,并逐渐提升日程。当前,中山正对标东莞松山湖等湾区一流产业园区建设水平,跨镇街高标准谋划建设十大主题产业园,重点攻坚深中一体化合作创新区、马鞍岛和港口胜隆片区,提出要“日夜兼程、机声轰鸣”,同样以大兵团作战方式推进现代主题产业园建设。

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受访者供图

李大钊曾说,“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在爬坡越坎的关头接过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使命,在上半年经历9轮本土疫情考验下负重前行,在破解历史性、结构性、积累性难题的征程中奋力破局,中山须以百折不回的意志、背水一战的决心,投身全新的改革实践。

“万事在于人,实验区建设目标任务已经非常清晰,接下来那就是干。不干,一切规划都是空中楼阁。”

“实验区是靠干出来,工作任务很艰巨,需要中山干部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实验区是改革创新实验区,我们要敢于改革,要敢于突破。”

“突破的路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以改革的思维去突破,只要有利于破解土地碎片化现状的,就要大胆试、大胆闯。”

郭文海在中山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上的脱稿讲话,掷地有声。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靠改革。中山过去靠改革走到今天,依然要靠改革走向明天。

这是一条攻坚克难的征途。推动一体化发展需要“借力”,更要自身“给力”。破解历史性、结构性、积累性难题,中山既有破题发展的自我要求,也有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自我担当。从低效工业园改造到水污染治理,从干部队伍转作风到营商环境改革的时间,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山以一个清醒的反思者、积极的奋斗者形象,直面历史问题,把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等关键词落实到工作实处,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山,拿出一个全新的中山“战法”。

这是一段把握机遇的航程。深中通道改变了中山的区位优势,深圳近在咫尺、与香港也更进一步,中山“东承”实现新速度;不止于此,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打开“南联”的新可能,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的建设为“北融”打开新局面,而与江门交通路网的联系,则为“西接”提供新空间。实践证明,只有打开胸怀,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中山启动新一轮大交通建设。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是一次风雨兼程的行进。改革开放之初,在无经验可借鉴、无前人能指路的时候,是罗三妹山那一声“不走回头路”的果决,坚定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20世纪80年代,是来自村居、镇街、市委、市政府的创新和探索,让“中山货”畅行天下,齐心打响了广东“四小虎”的名头;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是政企合心抱团,组成小分队走出特色招商的路子,守住了中山的工业基础;如今,在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起点上,需要全市上下以更大的除弊创新之勇气、大刀阔斧改革之魄力,投入到这场事业中来。

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山接过历史性一棒,把肩上的历史责任写在了改革征途上。

受访者供图

号角已吹响。

郭文海强调,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不仅要推动深圳、中山的一体化融合发展,也要加强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以及港澳台侨的对接合作、深度融合,切实将“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全市上下要高度统一,凝心聚力,共同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中山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光荣使命,使命必达!”郭文海在中山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上号召,全市上下要认清中山面临的问题,要看清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日夜兼程奋斗,争分夺秒奔跑,让中山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速道。

以2022年为起点,浩瀚珠江凝聚起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合力,一场改革远程,即将开启世界级大湾区城市群融合互动发展的历史书写。

以“敢为天下先”为改革精神坐标,伟人故里中山迸发出“杀出一条血路”的血性和干劲,点燃中山全市上下担当作为的激情,点燃中山新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历史的契机又一次等待中山把握。唯有把个人的奋斗放在时代的浪潮,唯有把城市的改革放在全局的版图,唯有把破局的决心放在远方的目标,才能发现,这一征程将拥有怎样的分量、蕴含怎样的价值、孕育怎样的未来。

新的曙光,跃出珠江口的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