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李余仙:孩子们眼中的“科学明星教师”
两根牙签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神奇的现象?在中山市东区柏苑中心小学的一堂科学课上,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讲台上的表演,“摩擦一根牙签,去震动另一根牙签,看,它们跳起舞来了!”教室里瞬间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牙签跳舞”不是魔术,是科学教师李余仙通过科学原理发明出来的小实验。
开展特色教学,把趣味实验带入课堂
和其他课程不同,科学教育课程更注重于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再加上小学生普遍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使用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枯燥的科学理论转化为趣味的知识,让科学教育变得跟魔术一样好玩,成为了李余仙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
“神奇的泡泡”“可乐喷泉”“瓶中吹气球”……,李余仙喜欢把这些小实验有机地渗透融合在科学必修课里,作为科学课程的有益补充。他开发的“DI创新思维课”“轻松发明创造课”“神奇趣味实验课”“魅力科学视频课”“创意搭建STEM课”“专题科技实践课”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学之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科学明星老师”。
实际上,李余仙最早从事的是语文教学工作,“学校的科学教育要选领头人,你年轻、有想法、有干劲,由你来挑这个重担怎么样?”2008年,李余仙因为校长的一句话深受触动,毅然决定加入科学教育的队伍。“刚转型的时候,自己就像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困难很多”,他回忆起一开始接触科学课的场景,那时的教学资源和经验不足,学生对于科学课的兴趣不高,操作实验的安全意识淡薄。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冲劲,李余仙探索出了一套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成绩逐渐提高。
在李余仙开始享受科学教育工作带来的乐趣时,有人提出了“教学深度不够”的质疑,通过和其他科学教师的交流,他意识到开发STEM课程的重要性。相较于以往开设的科学课,STEM课堂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跨学科性、趣味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的特点。为此,李余仙着手开展“构建小学科普教育系统工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小学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李余仙已先后主编或参编了《科创和STEM教育实验教材》《创意结构搭建》《中小学人工智能》等7册省级教材,目前已在全省多间学校开展教材试验。
投身科普事业,把科学教育搬出课堂
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李余仙所在学校的学生们会早早地来到学校大堂,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展示科学魔术、纸飞机制作、智能机器人操控等“拿手好戏”,这是李余仙在校执教期间为营造科普氛围而开发的科普项目展示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李余仙组织成立了学校DI创新思维社团、天文社团、创客社团、科幻画创作社团、机器人社团、四驱车社团、智力七巧板社团、航空航模社团、科学魔术社团等多个科普社团,报名加入社团的学生可以通过每周五的社团课提升科学素养和实操技能。
在李余仙看来,科普教育重在平时,要大胆创新地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为此,他带领科学教师团队组织学生参与了DI创新思维竞赛、创意赛、科技创新大赛、少儿发明展、小小实验家等竞技比赛,还带着学生“飞”到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在李余仙的指导下,学生们荣获了“全国DI创新思维竞赛团体金奖”“全国创意赛团体金奖”“全国争当小实验家竞赛一等奖”“全国创意搭建邀请赛一等奖”“全国发明奖银奖”“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广东省少儿发明奖一等奖”等奖项。
发挥名师效应,做新时代科创教育的领路人
2021年7月,广东省李余仙科学名教师工作室经广东省教育厅遴选通过并授牌成立。工作室成立伊始,来自全国12个省的150多名优秀科学教师就纷纷加入成为学员。工作室以“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变”的理念,朝着“成为广大科创教师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驿站、辐射的中心”的目标,立足中山教育,引领广大教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通过一年的努力,孵化了“广东省张黎科技名教师工作室”等五个省级科技工作室、“粤派名师工作坊(杨汉兵、袁小玲)”两个省级工作坊、“吴政工作坊”等十个市级工作坊;成功申报立项了《STEM课程的开发及其对小学生元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两个省级课题;开创了线上“名家讲坛”活动,邀请了16名大咖开讲,为全国科创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进一步推动科普教育工作,李余仙常带领工作室成员走进文化中心、图书馆、社区等开设公益科普讲座;联动云南昭通、广东潮州和肇庆的学校开展跨省、市教研活动;利用寒暑假给本土西藏班学生开设科技课;与中山市科协合作开发了30集“未来科学家之趣味实验”微课在学习强国APP上进行展播,目前点播率达51万次,颇受好评。
“今后,本人将继续投身科普公益事业,让科普教育价值更大化,让科学教育能惠及更多的孩子”,李余仙说道。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作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拥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即对教育的情怀和信念,对学生的关爱与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精神力量的内化下,我们一是要坚定拥护党的领导,跟随党发展的脚步勇往直前,坚定从教信念,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老师;二是要不忘初心,扎根基础教育,努力为孩子们搭建好人格培养、知识积累和素质提升的通道,让更多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热爱所在;三是要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持的先行者,尽可能帮扶教育落后之地,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挥洒自己的无悔青春,呼吁更多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加入到帮扶队伍中。
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后,我更加理解“奋进新征程”的内涵、目标和动力,让我们一起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贡献教育工作者的力量!
——李余仙
【个人简介】
李余仙,中共党员,中山市东区柏苑中心小学副校长,中山市首批科学高级教师。从教24载,曾在5所小学和教研部门任职,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兼职教师,广东省教育学会理事、广东教育学会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获全国创新型优秀教师、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科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十佳科技辅导员、第二届广东省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广东省十大最具影响力科技教师、2022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等60多项荣誉。
他所引领的学校取得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校、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校等十多项集体荣誉;课例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3个);多篇论文发表在《实验教学与仪器》《科学课》《广东教育》《小学科学》等教育期刊;主持和参与过12个课题研究;主编和参编7册省级科教教材,惠及学生超二十万人;辅导学生参加市以上级别竞赛获奖150多项;十四年来积极投身科普公益事业,应邀在各地做专题讲座达70多场。